|
大力推广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在养猪场闻不到臭味、看不到污水,你相信吗?昨日,记者走进位于惠城区马安镇的惠州市兴牧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看到,硕大的沼气池、绿意盎然的人工湿地吸引眼球。原来,沼气综合利用工程改变了以往养猪行业污秽满地、臭气扑鼻的面貌,并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是我市深入推进畜禽养殖与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自今年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以来,全市各地及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开展 “地毯式”复查,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于7月底前完成相关清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畜禽养殖 综合利用废弃资源,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发展之路 “这是养猪场?怎么一点也不臭?”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兴牧公司董事长叶新泉。 “关键在于我们采用了养猪场污染物有效处理、循环利用模式。”叶新泉告诉记者,这是以“超大型沼气厌氧处理”为核心的养殖废弃物处理循环利用新模式,成本较低、处理高能,沼气池每天可处理污水300吨、发电约3000度,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与此同时,该公司运用这种模式,已在我市及周边地区建立了一批示范效果比较强的生态环保养殖示范基地。 据悉,该公司在我市推广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约60宗,有效推进了我市畜牧业向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及粪污无害化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市以实施生态养殖效果明显的规模化养殖企业为示范,大力推广‘畜(禽)-沼-鱼-果(菜)’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综合利用废弃资源,变废为宝,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发展之路。”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采取高压态势清拆禁养区畜禽养殖场 在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畜禽养殖选址不合理、粪便废物处置不到位,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影响村容村貌及周边群众生活。对此,我市一直持续采取高压态势,不间断地开展禁养区畜禽养殖场的清理、清拆工作,坚决制止养殖反弹情况。 今年6月以来,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不到位的问题,各县(区)采取积极举措,对之前上报清拆的养殖场重新逐户核实,于7月31日完成了清拆工作。据统计,截至9月20日,全市共清理生猪养殖场1372家次,生猪8.9万头;清理家禽场303家次,家禽75万只;清理牛养殖场60户,牛2010头;清理羊养殖场7户,羊450头;清理鹌鹑养殖场6户,鹌鹑10万余只。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环保督察核心交办案件之一——— 仲恺高新区369家养殖场及其411万羽白鸽,也于8月5日清理完毕。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预计今年全市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 随着我市农业迅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记者了解到,在逐步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过程中,惠州大力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既着手短期内解决农业生产科学用药用肥等关键技术问题,又立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要求。 在推进种植业清洁生产方面,我市出台了 《2018年惠州市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技术实施方案》,截至9月中下旬,全市现有水稻、蔬菜、果树、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72个,示范面积累计近1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约160多万亩。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市计划实施统防统治面积413.4万亩次、预计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通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和节水技术,已带动全市推广应用农家肥和商品有机肥约30万吨、165万亩次,实现示范区化肥施用量减少15%以上。另据调查,上半年我市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约为38%。 此外,我市还下大力气开展农用地土壤重金属防治。近年来,我市每年完成500个土壤重金属预警监测点和180个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监控点布设,先后组织惠东、博罗及龙门等县开展实施市级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试验示范,有力保障了农产品和生态安全。 |